不做VC的年轻人,最后都去哪了?(深度长文)

2016-10-28 14:25:44

不做VC的年轻人,最后都去哪了?(深度长文)

"创投行业崛起其实有一些历史元素,也有很多市场元素,最后我们再去看VC的规则,我也会把和我同期的年轻人一一罗列下,给大家一个清楚的历史借鉴,也许大家能更加清晰的了解离开了VC的年轻人都去了哪里?"

       我和龙真都算是第一批在创投圈打滚的第一批年轻人,来回摸索将近8年,到现在基本上跨越了整个早期创投圈,请原谅我不能仅仅把“在基金干过”这种人称为创投圈的年轻人。这个行业里面其实有很多年轻人都是浅尝辄止,追求短期利益。作为创投圈的老人,我想,有必要去算一个历史账,便于在这个行业的奋斗的年轻人和希望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,有一个清楚的历史借鉴。

1、风险投资在基本上算是98年、99年之后进入的国内,很多是美元基金。(国内互联网初期)

2、2000年(新浪)-----2005年(百度)第一波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科技公司(很多早期投资人来源于这里,简单说) 

3、08年-12年是创投圈的酝酿期(房地产下滑,国家支持文化创意产业,新浪微博,社交媒体,科技媒体,创投媒体)

  之所以把上面拉出三个维度线的原因,是希望大家从历史上能找到关键线索,从而能对创投这个行业有更多维度的考虑。创投行业崛起其实有一些历史元素,也有很多市场元素,最后我们再去看VC的规则,我也会把和我同期的年轻人一一罗列下,给大家一个清楚的历史借鉴,也许大家能更加清晰的了解离开了VC的年轻人都去了哪里?

  创投圈能崛起的原因很多,我以唠叨的方式简述:

1、互联网红利期,投资周期短,回报高。(大家可以自己查下,早期互联网公司基本都是3-5年上市)

2、很多互联网公司高层开始出来自己做投资,比如九合创投的 王啸(原百度),也比如 乐博资本的 杨宁(原空中网)

3、政策大力的支持,拿出大笔的资金低成本的提供给各个基金(很多基金背后都有政府的配资)

4、业内的关键点,微博上当时最活跃的KOL拉起了大旗,李开复创办了创新工场,徐小平开始做天使,薛蛮子以公益路径宣传天使投资,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去了车库咖啡,雷军要做小米,YY上市(背后雷军天使),聚美优品上市,凡客,陌陌......(如果在创投圈的老骨,多少都对这些有点印象,这些都是事实背后的一些缩影)

  爱用1、2、3的方式讲述问题,简单清晰没废话,我相信聪明的人自然能看明白。看完前两段,估计大家能大概琢磨出一个轨迹。创投圈简单来说就是 【政策支持+互联网/移动互联网红利期+一批赚过互联网的钱的人开始本土VC+后来的参与者】

  曾经受邀去外地给朋友分享一些创投圈的趣闻,我为了大家更加方便理解真实 的创投,而用了【一些人情怀】【一群人的狂欢】【群雄割据】三句话来讲述业内的一些人和事。事情发生了,需要人,一些人又推动了历史。

  先简述一下推动业内的【一些人的情怀】

  1、雷军:

  我有两部手机,小米和苹果,我从来不是什么粉,只不过不爱错过历史产品,又怕错过轻微差异。雷军是那种很务实的人,最早的一批创投圈大佬之一。雷军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,更是一个天使投资人。大KOL的能量不能错过,以前经常活跃于北京大小创投活动。现在少了,专职卖手机。

  2、徐小平:

  徐老师算是推动天使投资这件事情,动力最足的人。60岁依然精力充沛,曾见过晚上十点因参加某大赛而在后台休息的徐老师,说实话,有些佩服的,徐老师不是市场上很多后来的GP,他是很多基金的LP。也许这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感觉。

  聚美优品上市,一战成名。

  3、薛蛮子:

  不得不说这个神秘的老顽童,因为某某事件虽然声望收到巨大影响,但是天使投资这个事情的推动,最大的功劳如果让我给,我还是给他。当时薛蛮子在微博以打拐名义行天使,把一个小圈子的事情,搞成了一个大圈子的事情。宣传自己,其实更宣传了天使投资这个事情。如果大家现在百度天使投资,估计大量的背后插着白色翅膀的还是这位“老顽童”。

  4、李开复:

  开复老师创办创新工场,曾经是科技界一件大新闻,各种报道从创新工场的装修,到开复老师的各种言论,作为一个大KOL,宣布做某件新事物,其实最早也有不少人以各种理由来嘲弄。但是事实证明,创新工场已经挤入一线基金的阵营内。永远被讨论如何赚钱的【知乎】,红极一时的【豌豆荚】,如果让我评价创新工场,我只会说,耐得住寂寞。这个行业,耐得住寂寞的人,其实不多。

  因为篇幅有限,行业内有很多大佬推动着,我都简称为这叫做【一些人的情怀】,有时间再详细写写。

  【一些人的情怀】推动了【一群人的狂欢】导致了【群雄割据】,这块我就简说吧,里面存在的人太多,我很难一一罗列。简单说几个代表性人物,用人来说明事。

  【一群人的狂欢】

  其实如果大家仔细去研究创投圈从业的人群,基本上都不是专业金融出身,这个跟这个行业崛起的时间段有关系,这个行业最早一波做真正做天使的,基本都是互联网公司出身。另外就是2010年之后的一段基本都是围绕着产品投资。所以很多机构招的投资经理都是从百度、搜狐等产品经理出来的人。

  这里面出了不少现在的大佬。

  比如 旦恩创投 凌代鸿,原来是胖子,现在是瘦的帅死的王利杰,老大哥 泰山资本的 陈亮,这里面人很多,万嘉资本创始人张巍,创业工厂的麦刚,个人投资能力超牛的 王刚等等数不清的牛人加入创投行业,并取得一席之地。

  这群人是推动着这个行业发展的“起义军”,他们是现在滴滴、36氪、拉手、黄太吉、西少爷这些项目的人背后的推手。历史值得尊敬,他们同样是。

  【群雄割据】

  人人PE已过,大趋势是资本前移,大家其实都希望短频快,低风险高收益。但是总得有人干活不是。其实金融简单来说就是借鸡生蛋,钱本身是不会干活的。最终都是市场反馈决定收益。所以行业不好,谁也逃脱不了影响。

  资本前移不是因为PE们希望如此,是因为没有成年鸡了。能立马下蛋的鸡是有限的。也就是说企业成长需要时间,哪能撑得住这么多人这么短时间内的连续收割?所以拿资金量来衡量能量的哥们,我只能呵呵呵。

  12年的时候,跟李丰(前IDG合伙人,现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)在鸟巢附近一个饭店吃饭,他是从创业转到资本的,在饭桌上,我曾直言一个问题:”你未来会创业吗?“,我清楚的记得他说:”肯定创业,投资没创业过瘾“。

  也许是说着无意听者有心,李丰的话让我内心震动很大,我之前也曾创业几年,后因市场天花板放弃重新选择和学习。当时李丰的一句”肯定要创业“。我其实已经有了一些基础判断。

1、主流资本市场的合伙人将会大量离职,这个行业太依赖于顶级合伙人能力,他们完全有能力完成募投管退。

2、个人天使将会抱团发展,开始机构化,专业化,流程化,媒体化。

3、主流机构将会大规模转移到早期创投阵营,大资本希望布局整个投资链条。

4、 新晋互联网企业将会成立投资部门,专注早中期投资,加速生态建设。

  果不其然,这个时间并没有太久。

  一直以个人天使宣传的【一群人】开始成立基金,真格、洪泰,顺为,创新工场也开始对外摆脱自己是一个孵化器的定位,专注投资。

 本土风投合伙人开始大规模离职创立新基金(时间不分先后)

原IDG合伙人李丰成立峰瑞资本

原红杉VP曹毅成立源码资本(Source Code Capital)

原DCM的VP胡博予和原GGV的VP胡磊成立蓝湖资本(Blue Lake Capital)

原IDG合伙人张震、高翔成立高榕资本(Banyan Capital)

原IDG合伙人毛丞宇成立云启创投(Yunqi Partners)

原戈壁合伙人童玮亮成立梧桐树资本

原德讯投资邓海韬成立志成资本

原来IDG投资经理郑兰成立博派擎天

原同威投资经理贾柯成立创享资本

  老牌基金也开始早期化,大公司也开始早期投资化,顺为、阿里、腾讯产业投资、百度投资等等。

  创投行业随着总理来创业大街,大众创业创新的口号,大量的彻底进入了【群雄征战】时代。

  创投行业的大量人其实并不是年轻人,现在的大佬也不是天生就是大佬,那是日日夜夜奔波攒下来的阅历。很多刚入行的朋友,待两天就跑了。一方面闲工资低,一方面也嫌累,找不到方向。其实我总结下来,都是因为心态太高,期望值太高。

  太远的其实不说了,我就说下跟我一批进入这个行业的一些朋友的现状吧,基本上也是代表着VC行业的年轻人(5年左右)去哪了也许能说明点问题。

  整体来说主要分为:创业、自立门户、去大公司这三条路
 

  先说几个自立门户的:

  乐游资本 段斌 (原起源资本)

  上周见到段总,其实很感叹,北京曾有北车库,东必帮之说,他曾是必帮的创始人,为人谦和。成立了一个新基金,乐游资本,投资二次元项目,前前后后投资了三十多个项目。基本覆盖了二次元文化娱乐领域。上周喝茶,不得了,关注二次元,连人都变得年轻。

  光源资本 崔婧(原360投资)

  她是原来360投资部的,早期最活跃的一份子。如果大家看她的朋友圈,绝对看不出她是个投资人。基本上是深夜放毒的那种,每天放美食。你可以理解为自建小厨房。她就爱干两个事情,安利她看好的美食和自己投资的项目(刷屏级),创立光源资本,投资了PAPI酱,闪送等一系列热门项目。

  名川资本 李东东(原联想之星)

  他是原来黑马的投资总监,创投圈人脉王,后来在联想之星负责早期投资,典型的极客和逻辑狂,跟他聊天的人估计都会有点压力,你很难看到他逻辑不清楚的时候。事情总会分个一二三,宏观研究能力超强。现在跟某投资基金大佬做一只新基金。

  这个圈内的好友不少,都算是我们那波进场的,时间上稍有前后,空中飞人 北极光裘然,经纬人称翠爷的辣妈,等等,大多数还留在投资公司里面超过5年以上。去年开始创业,我曾问裘然:“你为啥没去创业啊?“

  他说,我性格不合适,爱做成人之美的事情。

  也不是所有的VC行业的人在一直留在VC的,甚至于说大多数是离开的,这中间有比较知名也去企业的

  吴旦 英雄互娱总裁 (前真格基金副总裁)

  吴旦最近很火,算是我们创投圈年轻人去向最典型的。吴旦今年应该是29岁,基本等同于开挂人生。创投圈很多都是小圈子小圈子,大家聚集的目的其实都是学习和交流项目。吴旦属于真格很早期的人。能力强,投资了不少好项目。现英雄互娱总裁。

  庄明浩 熊猫TV副总裁(前经纬创投)

  知乎大V,在知乎上创造了不少高质量内容,用他的话,就是各种控。不少人引用他的各种话。他离职经纬加盟熊猫也有不少人争议。但是基本上庄算是创投圈的一大代表。

  冯大刚 36氪媒体总裁(前经纬创投)

  冯大刚在创投圈5年,以前做了10年媒体,前段36氪新闻比较多,内容改变也比较大。这个就不多说。大家可以看到不少。

  其实创投圈的年轻人离职去大公司的不少,有些公司知名度不高,就不一一罗列了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考虑,其实没有那么多行业内幕,或者说创投行业不好什么的。都是机缘,努力了,被认可了,有个更多选择机会而已。

  最后说创业的:

  小牛电动 李一男(金沙江创投)

  李一男一创业,就自带光环。小牛电动车基本上沿袭了小米的风潮,业内不小轰动,小牛背后的明势资本的黄明明等投资人

  等人支持力度很高。

  潜力股 李刚强(前九鼎/艺龙投资)

  刚强胸是我们创投圈的一大帅哥,很早认识,最早搞了一个青年投资家俱乐部的公益组织,我们一帮朋友偶尔聚聚。现在做了一个帮大公司卖老股的互联网平台,做的不错,获得了梅花和几家机构的联合投资。

  小红唇 姜志熹(前蓝驰创投)

  创业一年办,融资三轮的公司,Pre-A轮投资方是蓝驰创投和双湖资本,A轮获得光速资本和LG家族基金的投资,B轮获得的是纪源资本(GGV)的投资。投资人去创业有好处也有坏处,好处是对于风口有提前预判能力,坏处是容易放大风险,放弃机遇。姜兄是见过,但确实交流不多。

  VC行业的年轻人其实并不多,因为VC的这种结构,大基金也才几十人,大多数市场上的基金,都不超过10个人。而大多数基金都是13后入的行,那时候的环境非常热。甚至于只要在圈内组织过活动的人,都会被拉去做投资经理。从这一点上来说,曲凯说的也没错,很多后来者大多数都是销售属性的帮合伙人找项目,缺了专业能力的锻炼。

  相较于投资人去创业,创业成功的人来投资的是最多的,比如最近比较火的清流资本等。

  VC本身是一个服务行业,工匠活。需要的不仅仅是聪明,更多的是耐心和好奇心。曾有大佬用四重境界描述投资 

第一重境界 看山是山

第二重境界 看山不是山

第三重境界 看山还是山

第四重境界 点石成山

  也许对于在VC行业从业的年轻人来说,把VC当做一个阅历可能更好。有人离开VC去创业,有人创业成功做VC。

  最后说下我和龙真

  我是先创业后在一家机构做投资和龙真相识很久,他是一个睿智的人。我曾说;“北京最好的地方,在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,能把酒言欢。”龙真是原来《创业家》的战略副总裁。早期投资圈骨灰级玩家。

有一天

他说:“咱们创业吧,做一个投资决策参考平台,后来的非专业投资人太多了。”

我说:“这事NB”

  于是有了现在的变革家,如果算,我们算是创业那波的。创业了才明白之前的努力有多么重要,我们的天使基本没有花费什么时间。1年多,就写项目投资报告,获得了十几万投资人的认可(20%机构,80%是个人天使)。也有了自己的第一支投资基金。不能算成功,但是至少一拨人在一起干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事。其他后更吧。

 

文章摘自投资界  作者李江

版权所有 © 2015 中国·广州 深圳前海墨白资产管理 粤ICP备15110768号-1